AI 1.0公司的节节败退

商汤科技又裁员了,并不算行业新鲜事,新鲜的是,这次裁员发生在积极拥抱大模型之后。
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是2014—2015年的AI 1.0创业潮中拿到第一桶金的领头羊,并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AI第一股。


某种程度上,商汤科技的波折也代表了那一轮AI 1.0公司的整体困境。那就是在大模型的转型中,拿到了第一桶金的AI公司,似乎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2023年,商汤科技开启战略大调整,积极推广SenseCore商汤大装置,并发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但目前看效果并不理想,组织架构调整和更大规模的裁员已经开启。尽管如此,商汤科技的大模型产品和收入,已经是AI 1.0公司中表现最出众的,没有之一。
创新不易,对于AI企业的一时挫折应该包容,搞清楚困顿背后的原因,有助于企业和业界更好地前行。
我们不妨以商汤科技为例,聊聊拿到了AI创投第一桶金的AI 1.0公司们,是如何在大模型浪潮中节节败退的。
对于商汤科技等AI 1.0时代的领头羊企业,业界和大众有一个普遍印象:有技术信仰。
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拥有全球顶尖的实验室、人才、论文成果等,让商汤科技点亮了极具竞争力的科技树。但这棵“AI 1.0科技树”直接移栽到AI 2.0的大模型土壤上,就出现了水土不服。
以商汤科技的AI 2.0战略核心:大装置+大模型,都在延续过往技术路线,带来的成本压力远大于收入增长。
先说大装置。
大装置是商汤科技在2021年提出的,当时市场上的AI基础设施和MaaS服务都是稀缺的,解决模型开发的算力资源问题,只能自己去建。随着大模型到来,SenseCore商汤大装置的MaaS(大模型即服务)万象模型开发平台,则提供基于商汤日日新千亿级大模型的MaaS服务。
但想要靠大装置MaaS服务盈利,希望渺茫。
首先是前期投入大。AI基础设施云服务是一个“重投入、重资产、长回报周期”的市场,早期成本居高不下,这可能会在长期影响商汤科技的营收状况。
其次是竞争激烈。IDC近日发布MaaS报告《中国模型即服务(MaaS)及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追踪,2024H1》显示,2024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商汤大装置万象)占据14.8%的市场份额。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头部云厂商都积极推广自家大模型+云服务,商汤科技与这些头部AI云服务商相比,缺少显著的成本优势和用户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份额,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场…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作者

ByteAILab

发布于

2024-11-15

更新于

2025-03-21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