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白热化,出路在哪?
进入2024年,国内大模型开始走入不同于海外同行的发展路线——从投入底层模型转向探索应用层。在底层模型卷了近两年后,一众公司及投资人迫切地希望看到商业化层面的实质性进展。
智谱AI CEO张鹏提到:“今年人们已经从关注大模型本身转变为思考和讨论大模型创造价值、赋能产业、落地应用,行业已形成共识,不再去讨论大模型是不是必要,或者大模型好还是小模型好,行业已经转变成更务实的状态。”
在C端,普通用户对于大模型到底存在怎样的真实需求,是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AI厂商蒙眼狂奔投入底层大模型研发的过程中,很少考虑的问题。如今大量资本支出要求公司尽快产生足够现金流之时,应用难题突然被摆到面前。虽然不少C端AI软硬件应用已经面世,但现阶段来看,用户渗透率及制造现金流的能力仍较为初期。
近日,信息咨询公司六度智囊接到需求,多名客户希望对AI应用领域不同专家进行访谈,以对行业动向有更深入把握,侧面证实了AI应用的火热。六度智囊是一家商业信息检索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且领先的研究决策支持和专家知识共享服务。目前已实现海外专家50K+,业务覆盖北美、亚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根据六度智囊促成的访谈来看,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科技厂商们推出的AI功能,在用户侧的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而AI技术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大多数人尚未掌握如何使用这项技术。
AI功能是鸡肋?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发出“灵魂之问”:“今天这个震撼发布,明天那个史诗级更新,但是我要问:应用在哪里?谁从中获益了?”数据显示,有84%的创作者在内容创作过程中积极使用了AI工具和应用程序,但人们对某些工具的使用率在今年却明显下降。不少AI应用曾短暂地在业内流行,但明显“寿命”不长。
硬件先于软件爆发?
在众多互联网厂商在软件层面寻找“Killer App”之时,硬件的机会也被集中挖掘。比如很多车厂已经在追求智能化的进程中将大模型上车——融入了文心一言大模型的极越01;奇瑞和科大讯飞共同搭建的Lion AI大模型,应用在了星途星际元ES上;ChatGPT更是和奔驰达成了合作;今年年初,星纪魅族更是宣布All in AI。
出海正当时?
在Sensor Tower关于上半年美国AI应用市场下载量的统计中,前十款中至少有三款是中国企业。可以说,当国内AI应用激战正酣时,厂商们意识到“到海外去”是必需的生存法则。非凡产研统计,全球约有1500家AI企业活跃,中国出海企业有103家,绝大多数AI产品创业公司集中在应用层,占比高达76%,截至今年5月,全球月访问量过万的AI产品共有1749个,其中中国出海AI产品占据了71席。国内AI厂商推出的AI出海产品,大多集中在AI聊天陪伴、AI图像生成、AI视频生成、AI搜索、AI生产力工具等生成式AI有明显提升的领域。
综合专家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各类AI功能的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当前的消费者技术已经非常便利,AI所带来的10%-20%的效率提升显得意义不大。人工智能在消费端应用主要集中在文本、图像和语音三个领域。国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国际市场上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图片处理和美化类应用表现出色,Copilot型人工智能应用迅速增长,以及社交领域向陪聊机器人方向发展。很多应用融合了AI技术,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传统的图片处理能力和算法引擎。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