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
做了那么多AI应用,谁来用?第一波用户从哪来?如何持续不断地获得用户反馈?
在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开发者和创业公司也在愁这事。
毕竟,像Kimi、豆包这类可以铺天盖地打投流战的产品,只是有钱的少数。
而没钱的大多数呢?不出自财大气粗的大厂,没有巨头的流量生态“喂养”,甚至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被反复质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找出路。
这其中,甚至不少产品早在开发之初,就已经尝试尽可能地避开巨头的射程范围,专注于自己的小赛道了。但当他们真正进入现实世界,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最初的流量时,却发现,他们再一次掉入了互联网巨头们制定游戏规则的流量世界里。
在线上流量格局固化的背景下,付费流量占大头,免费流量又少又难拿。于是,有人被动寄希望于APP Store的编辑推荐,有人选择在垂直的小圈子里“捞人”,有人发动身边一切人脉做内容种草…..
创业者正在想尽办法,在这个旧世界里为自己的新产品寻找用户,省下每一块钱,抢来每一滴流量。
以下是他们的“流量拓荒”故事。
起于SEO搜索,长于KOL种草,大于生态裂变
歌歌AI写歌 COO 王枢沛,10万月活,2023年3月上线
流量只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对于AI创业团队来说,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拿到免费流量。
从我们的产品歌歌AI来说,我们是一款文生音乐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提示词,用AI来作词、编曲、发行,用户可以获取版权和发行收益。从2023年3月正式上线,到现在运营了一年半的时间,用户量从零到了几十万的水平。
当然这在互联网产品里不算什么,但在AIGC创业公司里,特别是音乐垂类,算不错了。我比较骄傲的点在于我们没有烧钱大规模投放,沉淀下来的用户是精准的、有付费意愿的,目前已经做到了盈收打平。
尽可能地少花钱、做免费流量,贯穿了我们整个拉新阶段:第一阶段是SEO,第二个阶段是KOL种草,第三个阶段是做产品层面的营销活动,比如全球写歌大赛,分别对应着冷启动、产品完善后市场推广、用户社群网络效应增长。
免费流量里最精准就是搜索流量。最早我们的产品形态还只是一个非常轻量级的小程序,当时国内几乎就我们一家,甚至爆火的SUNO都还没有成立,没有所谓的竞对,那我们只要做简单地搜索引擎优化,相关的所有的流量就来我们这里。
而做SEO,从产品命名就开始了。我们的名字叫“歌歌AI写歌”,用户可以通过“写歌”、“AI写歌”。不过,最开始来的用户跟AI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一些喜欢唱歌、喜欢音乐的普通人,流量都来自于“写歌”。
搜索流量依赖用户主动搜,即使科技圈里ChatGPT把AI的概念带爆了,但在大众层面,想写歌的群体也远大于关注AI的群体。这个结果,是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有预期到的,来自于之前踩过的坑。
我开始在网易天音团队做的也是AI音乐创作产品,当时做增长很费劲,因为天音主打的是编曲。“编曲”这个词就很专业,受众和流量都更窄;后来我又做了一款出海音乐创作者应用,也是偏专业性质的,同样遇到了增长困难。
这两次经历,让我发现音乐制作人群体很小,好处是不太会有竞争,坏处是天花板特别低,很容易做到头。所以我们这次创业,就准备做大众的市场,做“全民写歌”,相比“编曲”、“AI”,“写歌”才是符合普通人的场景。
确定了人群和调性之后,我们依然做了很多尝试,看数据反馈调整更细节的产品卖点。最开始,我们宣传的是“免费生成歌曲”,但后来发现高估了免费的作用,免费只是一个附加项,没价值的产品再免费也没人关心。后来,我们又试了“写首歌送给朋友”,主打社交链接,反馈也一般。直到大半年的时间后,确定下了目前的“克隆你的声音”,帮用户生成一首自己的声音的作品,这个形态的转化,是留存数据最好的。
到这一步,我们内部才一致认为产品ready了,大概是去年11月的时候,就准备推向市场了,然后开始找KOL合作推广。
因为我们是一个内容创作型的产品,也会优先在内容平台上进行传播,比如抖音、B站、小红书。我们目标用户是音乐爱好者,他们往往会在社交平台上专注一…
[…, 文中内容省略, 详见原文链接:点击查看全文, 图片请参考原文…]
结尾
歌歌AI和蛙蛙写作,分别属于AIGC娱乐和AIGC效率两类创业产品,他们同样从SEO起步,而后一个走向了公域投放,一个走向了私域裂变,在度过了早期的增长之后,都在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路上,遇到了流量投放的大山。
甚至不止是已经走了很远的他们,更多的创业开发者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流量增长问题。
原本在冷启动环节,开发者们都颇为佛系,且因此有了很多出乎意料的的出圈方式。有的产品靠产品打市场,受到APP Store的编辑推荐,从而斩获第一批用户,慢慢地开始自给自足;有的借助小红书、QQ群的用户自发酵,例如心光日记被小红书用户热情推荐后获得了相当份额的增长;还有产品尝试靠“1+N”模式引流,通过搭建针对目标用户的“一波流”互动小游戏,再把流量引到自身的核心产品之上。但这都对应的是早期增长,一旦迈过了那个门槛,想要扩张用户群体,仍然会面临高额的流量费用。
“我有时候会想,像微信产品的增长里,像如何让大家知道红包功能,如何习惯小程序的存在,都有很天才的增长方案。那AI应用的增长功能是什么呢?”万磊说到。
但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AI 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是怎么从大厂夹缝里抢流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