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烧钱过亿,70%用户靠投流,大模型算不过成本账?
一个兽医博主在记录父亲深夜抢救母牛的过程中,使用Kimi查找“母牛传染病”的相关医学内容;一个生活博主在告诉大家如何用AI实现人生第一个13万的过程中,向用户展示如何用豆包生产内容;打工人上班途中在北京地铁1号线永安里站出口,看到智谱清言应用的大屏广告;好学的年轻人睡前在自己常听的播客节目里,听到MiniMax的植入……
广告投放,是当下大模型白热化竞争中的一个切面。大模型厂商们希望获得足够多的用户,讲一个大模型原生应用的故事。
但现实是,高额的成本、千万级的用户,都不足以支撑故事继续。绕了一圈,大模型厂商们还是需要回到现实:一个关于技术与商业化的永恒命题。
烧钱换增长,一个月广告投放过亿
谁也没有想到,B站成了AI时代商业化赢麻了的平台。
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B站AI行业今年一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5倍,二季度金额环比一季度继续大幅上涨。一位科技UP主声称,自己与同行的商业投放合作档期基本都被大模型企业填满,3个月接了20单商业合作的UP主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不同大模型企业为了一个档期抢单“大打出手”的情况。
大模型创业公司最激进的是月之暗面,这家公司旗下的AI智能助手Kimi因长对话能力出圈,是时下最火热的大模型产品之一。Tech星球通过AppGrowning查询发现,今年3月开始,Kimi每个月的广告投放都高达上千万元。3月份,Kimi的广告投放还只有近1500万元,到了7月和8月,高达近5000万元。
广告为Kimi带来了海量的用户。今年3月20日,因为流量超过了规划,Kimi一度宕机。App Growing的数据显示,从3月到8月,短短6个月,Kimi的广告投入…
…
一位在字节跳动做C端大模型产品的员工告诉Tech星球,C端产品付费率太低了,推广很难。但如果不收费,用的越多,亏的越多。一位云服务厂商中层也证实了上述研发人员的观点。他告诉Tech星球,按照现在的用户量,加上算力,Kimi一年的成本可能就需要10亿美元了。新浪科技曾报道,月之暗面近期获得的10亿美元融资中,其中第一期交割的8亿美元融资中,阿里领投了7.9亿美元融资,其中有6亿美元是必须放在共管账号中,消耗阿里云相关服务的。这意味着,短期内Kimi的算力是充足的。成本过高导致产品无法大规模商用,几乎是所有先进科技都面临的挑战,自动驾驶如此,大模型亦如此。
小模型成救命稻草?
疯狂投广告的背后,是厂商们极大的用户焦虑。因为没有用户,意味着故事没办法继续讲下去。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面临的挑战是,一旦投资人热情不再,企业的生存都面临极大的风险。对于大厂而言,意味着增长天花板有限。
现在来看,2022年年底,Open AI推出大模型后,从一开始的对话类产品,到后来的Agent、多模态、视频处理等,AI原生态应用看起来越多越多,也越成熟。
但在用户真正的体验中,他们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在8月30日表示,行业没有出现关键性App,并没有哪家真正哪家用了大模型后提效特别明显。哪怕对用户,一个月要交几十块钱才能用的那种闭源大模型也是智商税。
The Information根据内部财务数据和相关人士的分析预测,OpenAI今年的亏损可能高达50亿美元,尽管当前的年收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ChatGPT每周用户数已达到两亿,OpenAI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Open AI尚且如此,其他厂商的经营压力不言而喻。
今年,从业者们开始抛弃了对“越大越好”的执念。被认为是行业风向标的OpenAI发布了“ o1”以及更小更便宜的“mini”新一代大模型,不止Open AI,微软、英伟达、苹果等头部公司已经相继发布了最新的小型语言模型——Phi-3.5-mini-instruct和 Mistral- NeMo- Minitron8B、OpenELM。
相比于大模型,小模型需要的参数数量和计算复杂度更少,这意味着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更好用,适配的设备更多,缺点是在复杂计算时明显不如大模型。
今年3月,百度发布了3个轻量模型,最小的一款每1000tokens输入成本为0.001元,而文心大模型4.0版每1000tokens(文本处理过程中的最小单位)输入成本为0.12元。
这让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厂商看到了希望。360创始人周鸿祎曾表示,在企业内部够用的时候,小模型能把成本从原来的千万美金降到部署成本是千万元人民币甚至百万元…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广告烧钱过亿,70%用户靠投流,大模型算不过成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