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大模型的磁力三重奏
如今,很多媒体与AI从业者都在追问一个问题:大模型,究竟堵在哪了?
经历了2023年的百模大战,AI产业迎来了从“是否有大模型”到“如何用大模型”的转换期。各个大模型平台纷纷走向了公开应用阶段,面向C端与B端提供能力繁多的大模型应用。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模型平台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平台之间的同质化急速加剧。C端用户很难分清不同大模型应用之间的差异化,企业用户面临着复杂的大模型应用成本,进而导致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化调用的大模型寥寥无几。
在技术相对成熟之后,大模型与用户之间,似乎还是缺少了一点磁力。
…
为了破解大模型应用缺乏魅力,产品同质化太高的问题,豆包贯彻了一个核心产品设计原则,拟人化。
从AI命题被提出的那一刻,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让机器模仿人。而伴随着无数科幻作品的熏陶,大众对AI魅力的认知与期待也都在于拟人。但要注意的是,AI拟人的目标并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来实现。而是需要产品层面的更多雕琢。
为了实现豆包的拟人化,相关团队在多个层级进行了一系列产品设计。比如说,依靠豆包家族里的语音识别模型和声音复刻模型,进而实现与其对话贴近与真人对话的感觉。
在进入豆包聊天界面后,用户会感觉到与社交软件非常相似的产品设计。比如说,聊天框顶部有对话头像,这一点继承了用户与真人聊天的产品习惯。
…
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我们能看到豆包带来了关于大模型磁力的三重奏。
…
豆包虽然是AI模型,但其差异化恰好在于对“人”的重视。通过精细的拟人化产品设计,其完成了对大模型同质化问题的摆脱。
而在产业端,豆包也将这种直面问题核心的思路贯彻了下去。
…
类似豆包与汽车的结合,火山引擎还与OPPO、vivo、荣耀、小米、三星、华硕成立了智能终端大模型联盟。OPPO小布助手、荣耀智慧办公智能助手、小米“小爱同学”,以及华硕笔记本电脑的豆叮AI助手等应用,均已接入火山引擎的大模型服务。
…
可以看到,拟人化、低成本、重生态,已经成为豆包大模型的三个支点。它们在技术之上,为豆包大模型提供了产品、商业与产业合作层面的竞争力,消解了大模型同质化带来的落地难题。
用对用户的尊重,对问题的正视,来重构大模型的磁力。这或许才是日均Tokens使用量破5000亿背后,豆包身上值得被提取出来的“营养物质”。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