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亿估值之后,中国大模型公司还能拿谁的钱?
文章来源:AI科技评论
2023 年看技术,2024 年看战略。
作者 | 张进
编辑 | 陈彩娴
「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大家普遍觉得,大模型公司估值超越 200 亿(人民币)是一个槛。
」投资人林秋实告诉 AI 科技评论。
「200 亿」成为高风险投资代名词的直接原因,是无论美元基金(如红杉、IDG)或人民币基金(如启明、君联),其背后的 LP 主力背景里都有地方政府与国资,后者的投资喜好是风险厌恶。
「200亿是不是一个坎」成为投资者与创业者都要思考的共同问题。
目前,中国只有两家公司(智谱 AI 与月之暗面)在以估值约 30 亿美元、200 亿人民币进行新一轮融资。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大模型的梯队力量是在 2023 年年底、2024 年年初渐次形成,形成的时间节点是月之暗面的崛起。
第四轮融资后,月之暗面的估值达到 25 亿美金,与智谱 AI、MiniMax、百川智能并列第一梯队,其余低于 20 亿美金的公司如零一万物、面壁智能、深言科技等并列第二梯队。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事实上,当前除了发展时间较早的智谱 AI(成立于 2019 年,至今已 5 年时间),中国各家大模型创业公司的短板都十分明显,发展基石都不牢固,但上层的资本市场与融资高度却各不相同。
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主打技术拿到最多融资的,并不一定是技术最强的团队;主打应用拿到最多融资的,也并不一定是产品能力最强的团队。在投资与增长预期之间,中国的大模型布局出现多个偏差。
但在当前美元基金逐步退出中国、多个人民币基金都已出过至少一次手的情况下,也启示了大模型创业公司在面临新融资难题时的一个直接思路:
2023 年技术为王,但 2024 年后战略更重要。
2024 年,
谁还会为大模型出钱?
投资人云风认为,第一梯队的大模型公司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024 年,国内还有哪些投资机构会出手基座大模型?
这会影响不同创业公司对融资市场的规划,即所有人都要想清楚:从人才、技术到产品规划等,他们可以拿谁的钱。
目前,按类型划分,国内不同投资团队都已经出手过至少一次:
首先,北上深人民币基金能出资的主体都已经出手过一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几乎投了北京所有的大模型相关公司,上海的国资投了 MiniMax、自由量级等企业,深创投出手了百川智能。知情人士…
…
完整文章链接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200 亿估值之后,中国大模型公司还能拿谁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