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大模型独角兽开始“挤泡沫”
关注科技新闻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到了,很多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和独角兽,最近都传出了“卖身”的信号。
因Stable Diffusion模型一战成名、估值近300亿美元的大模型明星企业Stability AI,传出资金链断裂;曾登上福布斯“AI 50强”排行榜的Adept,正寻求被巨头收购;被视为谷歌竞对的AI搜索明星公司Perplexity,至少与4家公司讨论过合并事宜;由前谷歌、Meta研究人员创立的Reka AI也宣布将“卖身”。
这些新闻说大不大,企业层面的出售整合是商业常态,目前寻求出售的独角兽因为是明星项目,所以吸引眼球,数量占比并不大;说小也不小,独角兽们的商业受阻,所折射出来的隐忧和问题,必须着手去解决,才能避免这一轮AI热潮陷入衰退期。
为什么不应掉以轻心或盲目乐观?历史从不重复,它只是押韵。1984年,AAA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人工智能组织),举办了一次名为“人工智能的黑暗时代”的讨论。其中就有AI公司的创始人发言称:
“机器学习领域将出现一些震荡,波及所有专家系统技术公司(当时AI领域的热点技术),我们将进行一些重组和调整,总而言之,我对未来是相当乐观的。”
“今天的人工智能具有更多的鲁棒性和稳固性,泡沫不会破裂。”
“我认为这一次人工智能不会像十五年前(1970—1975年的语音理解项目)那样,因资金枯竭而严重萎缩,同样事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上述说法是不是似曾相识?可惜,这些乐观的想法后来都被“第二次AI寒冬”的到来给彻底推翻了。
80年代狂热的专家系统,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不佳和成本高昂,最终人们和投资者从狂热追捧转向了巨大的失望,经费缩减,行业寒冬就此袭来,直到2012年后缓慢复苏。
产业有周期,人无再少年。以史为鉴,让这一轮大模型为主导的AI浪潮持续下去,让大量投入的AI基础设施进入回报期。其中,中腰部的独角兽科技公司,是一支产业中的主要商业力量。它们在商业领域的失败,将让“挤泡沫”来得更快更严峻。
本文想探讨一下,第一批大模型独角兽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又如何转化为清晰的商业路径?
哑铃型的大模型投资格局,萎缩的中腰部独角兽
在过去的三年内,大模型AI领域的投融资情况,呈现出活跃又复杂的态势。
从整体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这一领域,过去3年…
…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第一批大模型独角兽开始“挤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