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已经卷到头了,AI 赛道还有哪些新机会?
5月28日,OpenAI 表示,它已经开始训练一种新的 AI模型,该模型将接替驱动 ChatGPT 的 GPT-4。直至今日,OpenAI 仍被公认为掌握了大模型核心秘密的公司,其领先地位尚未动摇,其他公司还处于追赶状态。
经过 2023 年“百模大战”的洗礼,国内的大模型竞赛也进入了下半场。今年5月,智谱AI的入门级产品GLM-3 Turbo模型、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百度的文新大模型等一众厂商,掀起了一轮大模型降价潮,这其中,阿里云的举措最大,9 款主力模型纷纷宣布降价。各家正在快速抢占市场,从而加速商业化落地。从“卷技术”到‘卷价格”,大模型的竞争还远未结束,但它已经注定成为了少数人的游戏。在《云上的中国3: 剧变中的AI时代》中,吴晓波带领作者团队经过实地调研与深入采访,捕捉记录近2年AI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客观还原行业现状和各行各业中的创新应⽤场景,探索生成式AI真正的商业价值。烧钱之后 ChatGPT 并没有颠覆世界,但它彻底改变了每个人对人工智能这项技术的看法,同时也吹响了全球科技企业开展大模型“军备竞赛”的号角,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一年,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中,“百模大战”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2023 年3 月 16 日,百度官宣新一代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启动邀请测试。2023 年 4 月,通义千问大模型在阿里云峰会上揭晓。2023 年 9 月 7 日,在一年一度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正式对外亮相。紧接着,华为、京东、字节跳动、美团、科大讯飞等科技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此外, 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清华、复旦、哈工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达观数据、百川智能、第四范式、出门问问等人工智能创新公司,都在 2023 年发布了各自的大模型。任何怀揣远大理想且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都想将大模型研发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事实上,大模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高门槛的游戏”。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甚至连拿到入场券的资格都没有。据国盛证券报告估算,GPT-3 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 140 万美元。在 GPT-4 的发布会上,OpenAI 的 CEO 奥尔特曼透露,单单 GPT-4 的训练总成本就超过了 1 亿美元。训练完毕后,大模型的运行成本也不菲。以 ChatGPT 在 2023 年 1 月的独立访客平均数1300 万计算,其对应芯片需求为 3 万多个 A100,初始投入成本约为 8 亿美元,每日电费在 5 万美元左右。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大模型本身并不会直接产生价值,无论怎么“卷”大模型的研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来,公司不能一味烧钱,必须向盈利的目标迈进。2023 年 4 月,钉钉、天猫精灵等产品已经接入了通义千问进行测试,成为国内第一批“尝鲜”大模型的产品或应用。这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大厂们的优势,它们本身的业务场景足够丰富和多样…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AI的更多资讯感兴趣,可以查看更多AI文章:GPTNB。
大模型已经卷到头了,AI 赛道还有哪些新机会?